top of page
Panda Chow

Florence Lam・行為藝術並不是開幕舞獅

約一年半之前,我們訪問了行為藝術家 Florence Lam,那時候她剛畢業回流香港,開始在這片土地不停摸索和探究行為藝術的在地性和可能性。



DRESS FROM DEX



請你用一句說話去形容自己!「Extremely lucky! 」



雖然她非常堅持自己是幸運又充滿機遇,但對筆者來說機遇要靠自己創造,Florence 是一個多樣性的人,她對接觸新事物的敏銳度極高,而且具備超強的行動力。一年半過去,她依然置身在行為藝術當中,但身份略有不同,成為了香港現場藝術平台Per.Platform 的創辦人之一以及其策展人,短時間之內已經策劃了三的行為藝術節。這一次我們就邀請她以這個身份和我們討論一下香港現今的行為藝術,包括行為藝術本質上對藝術的未來展望,和藝術家之間的關係,以及背後所承載的一種態度。



TOP & SKIRT FROM CHARLOTTE NG STUDIO / RINGS FROM LE MANDORLE



「Per.Platform 既是一個空間,又是一個藝術家之間的關係。」



Per.Platform 是Florence Lam和 Juliana Chan 共同創立的香港現場藝術平台,當中透過不同的行為藝術活動來匯集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和創作者,主張以審視身體、透過現地表演(site-specific performance)作為藝術表達的共同媒介。這個平台所體現和背後所承載的並非單一指向藝術,它透過肢體穿透言語,重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關係,促進開放和自由的思想交流。



行為藝術的多樣性和開放性



看過她們三的行為藝術節,每一次的呈現手法和編排都非常不一,但可以看到她們從中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活動去建立關係。這個可以看得見的過程是非常有趣的,上回提到行為藝術的獨特性不但是藝術家自身的「自我對話」,更多的是行為藝術者和在場觀看者之間的力量傳遞和互動。而Per.Platform 現在所關注的是,過程中藝術家們之間的溝通,這是一個內化的沉澱和一種完完全全屬於行為藝術的本質:專注於人。



SKIRT FROM CHARLOTTE NG STUDIO / EAR CUFF & NECKLACE FROM SWEETLIMEJUICE



「行為藝術是關於人的,你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Per.Platform最吸引人的是,它挑戰不同的創作者或非藝術家在行為藝術上的融和和可能性,以她們七月份的時候與 Tomorrow Maybe 合作推出為期三天的現場藝術節 " Fluidity and Impermanence " 為例,參與者除了行為藝術家外,還有舞者、跨界別藝術家、學生、影像製作和音樂創作等,試圖體現行為藝術這個媒介的自由度和可承載力。



DRESS FROM DEX / EAR CUFF & NECKLACE FROM LE MANDORLE





相對於以往行為藝術僅僅存在於身體、空間和觀看者之間的三角關係、以及以往大眾慣性所認知的創作者和觀看者的二元關係,它更多的是進入了一個多方的溝通、對話和合作,這種密切而不可化解性無疑是改變了人們對行為藝術和群體藝術的認知。在大眾(mass)認知,行為藝術等同於身體的呈現和單一體,以人的行為為主體特徵,卻忽略了當中無法量度的藝術性(artistically),而 Per.Platform呈現出來的群體性以「人」作為連結,打破各種媒材的不透明性,穿透不需言明的語言局限。



Fluidity and Impermanence





「策劃" Fluidity and Impermanence "的時候,我們計劃和想像如何帶動更多體驗、氛圍和能量的流動。」



記得首兩的行為藝術節並沒有太多藝術家之間的聚會,呈現手法上都是非常獨立,氛圍和關係亦相對疏離,即使在同一空間彼此之間並沒有太多交流和共同的經驗,專注點在於和自己及觀者們的溝通。但到了這一次不但嘗試建立更多表演前後的相處聚會,更邀請了兩位來自日本的駐場藝術家。而當中最為深刻的就是靈感來自由黑市國際 ( Black Market International ) 提出的 “Art of Encounter” 的一種創作理念的五小時團體表演八位藝術家的集體即興表演開始,到後半再開放給其他藝術節藝術家自由加入。藝術家們在一個共享空間下使用不同物料,例如自己的身體、聲音和物件進行偶發行為,現場最為令人震驚的是,藝術家們呈現一種出於自然內在的精神運動,整個狀態是沒有拘束和壓抑,不是機械摹似的表現。故此不難發現他們在凝視真實的彼此,當中蓮藕般的延續性氛圍在各自獨立的演繹中不停來回遊走,有如一絲絲煙霧在彼此之間湧起又回落。


除了群體表演之外,另一樣最為特別的就是同一個空間內不只一場表現,例如龐莉在表演《餵我》的時候,和就同一時間王穎琳 ( Vivian Wong )蔡逸明 ( Kenneth Choi ) 在表演《對話》。而同時間一個相對更為靜態的表演碰撞上動態的表演,不但對藝術家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要保持注意力和能量的累積並不容易,但卻能帶來出乎意料外的張力、觀點和創造性。「觀眾看到的是不同的作品,看到的是作品之間的聯繫,看到的是時間的變化。





其實早在藝術節之前,Florence 便開始舉辦一系列的行為藝術工作坊,通過一系列的身體練習、行為藝術課題和即興練習,由個人表演、到二人合作、小組形式以至集體創作,從中建立工作坊成員間獨有的相互關係和共存模式工作坊可說是打破行為藝術的偶發性和既定的特質,相聚讓行為藝術不再只凝定在happening,它的時間性可以推向更前,甚至是延續到未來。相連性使作品的整體表現和質量更為扎實,其產生的力量和流動性亦相對更大,無可否認在現場是由內到外由個體到群體都能感受到。



同等地位的藝術品



聊到對行為藝術的展望,似乎Florence都觀察到一個不尋常的問題。



「行為藝術不是開幕舞獅,也不是經驗,它需要適當的名份,它是一件藝術品。」



以筆者的觀察,香港本地行為藝術比起一年半之前實在大相逕庭,它由小群體圍內觀賞,到現在發展成大大小小的現場藝術,包括藝術節和展覧的開幕演出等等。雖然好像逐漸走進「藝術軸心」和普及化是一件正面的事,但是行為藝術又是否實實在在地和其他藝術媒介有相同地位呢?行為藝術在近年成為展覽的開幕「節目」屢見不鮮,但很多時候它們和其參與的展覽並無關連,甚至連後續的展期亦無一席位。但為什麼又會邀請行為藝術家成為開幕嘉賓呢?似乎這是一個發人省思的實際問題。「我期望未來行為藝術可以成為與其他藝術媒介一樣,正常和同等的地位。





行為藝術並不是曇花一現的藝術媒介,它可以被看見並不是因為倚靠成為其他藝術媒介的綠葉,而是它可以跳脫物質以外的呈現方法,及其自身所帶有無可被否定的獨特性和價值。





Florence Lam・行為藝術並不是開幕舞獅



FEATURING - FLORENCE LAM

CREATIVE DIRECTOR & STYLIST - SYAN LEUNG

PHOTOGRAPHER - ALEXANDER YEUNG

MAKE UP - KYO LEE

HAIR - TOYO HO

PRODUCER - MAORA CHENG & PANDA CHOW

INTERVIEW - PANDA CHOW

WARDROBE - CHARLOTTE NG STUDIO, DEX, LE MANDORLE, SWEETLIMEJUICE FROM FASHION FARM FOUNDATION





Comments


bottom of page